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据公开报道,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事故造成3人身亡。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

这是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悲剧。

据公开报道,3月29日晚间,3名年轻人从湖北自驾小米SU7标准版前往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致车辆燃烧,事故造成3人身亡。

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首次公开回应,并披露车辆行驶时的相关数据和状态,引发激烈讨论;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针对相关疑虑,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再度进行回应,详情点击: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展开全文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还是4月1日晚间,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微博首度发声,对事故中逝去的三位年轻女孩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透露事故调查经过和目前进展。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截图来源|网络(特此感谢)

对于小米方面的一系列回应,遇难者家属并不认可,认为是“避重就轻”、“虚伪”,称到3月31日下午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

目前事故造成的原因等,还有待进一步调查披露。

现阶段舆论焦点集中在三大方面:其一,为何车辆在碰撞后迅速爆燃?其二,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存在缺陷?其三,车门为何无法正常开启?

这些问题直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痛点与企业伦理底线。作为一名旁观者,杠杆游戏也有一些疑惑。

1、小米神话级营销背后

小米的营销手法有多高明不用多说,这从其创始人雷军被称作“雷布斯”就可见一斑。

这一套手法用到手机、智能家居等产品上并无大碍,因为这些生活用品对安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如果用到汽车上呢?可供商榷的地方似乎很多。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图表来源|界面新闻(特此感谢)

从细节看,小米在SU7发布会上反复强调“媲美百万豪车的体验”“重新定义智能驾驶”,却在用户手册中以小字注明“NOA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这种“高调宣传、低调免责”的策略,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误导。

此次高速事故中暴露的SU7电子门锁失效、电池起火等问题,与营销中营造的“安全性”形成强烈反差。

而事故车辆在NOA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有效识别施工改道路况,且AEB功能对锥桶等障碍物无响应,进一步凸显技术落地与宣传之间的鸿沟。

在杠杆游戏印象里,小米汽车在宣传中经常强调“三电机系统”“1.98秒零百加速”“全球最速四门车”等性能参数,甚至将SU7 Ultra的预售价从81.49万元“怒降”至52.99万元,制造“技术普惠”的叙事。

此外,小米依托“米粉社区”构建用户黏性。在社交媒体上,杠杆游戏看到有一些SU7车主炫耀“脱手驾驶”“夜间极限巡航”,甚至修改系统参数解除限速。

小米虽发起“安全驾驶挑战”,但似乎未从产品端限制危险操作(如允许关闭部分安全提示),实质上纵容了风险行为。

雷军演示弹射加速至200km/h的视频足够吸引眼球,却也淡化了对安全边界的严肃讨论,导致技术讨论被娱乐化。

当然这其中部分花式营销,并非小米一家独创。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普遍存在“技术跃进”和过度营销倾向。只是小米足够抢眼,也更容易被舆论反噬。

过度“炫技”背后的安全陷阱,必须引起重视。

2、销量狂欢与安全赤字

此次事故,还暴露出小米速度与质量的矛盾,也值得同行警惕。

小米2024年财报显示,其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占总营收约9%,毛利率18.5%,亏损62亿元,雷军将亏损归因于“早期重投入”,确实行业现状如此,也没什么可说的。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年报披露,小米汽车2024年交付13.69万辆,其中第四季度交付69,697辆,环比增长75.2%,并计划2025年交付35万辆,这一速度对新晋车企来说,速度足够快了。

年报里小米称,始终坚持投入底层核心技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智能底盘等智能电动车领域持续深耕,智能驾驶、硬件等方面各种创新,听起来很牛。不过杠杆游戏似乎并没有看到关于汽车安全性方面的技术探讨和相关研究成果。

原创             从“炫技”到“夺命”!小米汽车的神话与陷阱

汽车的安全性不是小事,不能被弱化。而且这不是小米汽车一家的行为,和整个行业生态都有关系,所以小米此次事件也给其他同行敲响警钟。

在杠杆游戏看来。对于智能汽车,车企应建立“用户全生命周期关怀”体系。在销售环节,强化智能驾驶系统的风险告知义务,通过模拟体验设备让用户理解系统局限性;

使用环节,建立“驾驶行为健康档案”,通过AI分析用户习惯并提供个性化安全建议;

售后服务方面,按照“1城1中心”标准快速布局,确保24小时救援响应;

针对事故处理,建立“家属应急沟通机制”,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启动专项小组,48小时内与家属会面。

还有一点是,如今“智驾”遍地的时代,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自动驾驶的定义似乎仍停留在2018年版本,对L2级以上自动驾驶的事故责任划分缺乏明确规范。

这种滞后性某种程度上也导致车企在技术推广时缺乏约束。例如,小米SU7宣传中使用“接近无人驾驶”或类似表述,容易误导消费者对技术能力的认知。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2024年报告显示,欧盟已出台《自动驾驶功能安全规范》,要求自2026年起所有新车必须安装黑匣子式EDR(事件数据记录仪),要求车企对极端场景下的系统失效风险进行专项披露。

智能汽车的未来,不在于更快的加速、更长的续航,而在于如何构建一个让公众“敢用、愿用、信任用”的技术生态。

这场悲剧提醒我们:任何技术进步若不能以生命为底线,终将沦为一场危险的游戏。

小米若想真正“站稳脚跟”,或许该从财报上的亏损数字中拨出一部分,填补那份相对被忽视的“安全赤字”。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5c7n2.lcvt.cn/21676.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