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眼看着自己实力日渐衰退,且被国际所孤立,所以得了“被迫害妄想症”。总是通过一些夸大其词的报告,来突出中国的军事实力,为美国军事扩张找借口。
美国保守智库哈德逊研究所近期发布了一份名为《混凝土天空:西太平洋地区的空军基地加固》的报告,内容直指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基建短板”。报告警告,如果美军不加速加固机场和机堡,未来和中国的潜在冲突中可能面临“毁灭性打击”。
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中国空军基础设施建设呈现爆发式增长,新增超过3000个飞机掩体,其中包括650多个加固型机堡和近2000个简易掩体;新建20条跑道、40多条滑行道,停机坪面积扩大75%。更关键的是,在台海周边1850公里范围内,中国拥有134个空军基地,形成了一道由强化混凝土和战略部署构成的“空中防线”。
相比之下,美军在同一区域的基建进展显得迟缓:过去十年仅新增2个加固机堡、41个简易掩体,跑道和滑行道各增加1条,停机坪面积仅扩大17%。报告尖锐指出,美军高价值的隐身战机(如F-35、B-21)缺乏足够防护,相当于“将价值6亿美元的飞机暴露在敌方导弹射程内”。
现代战争中,空军基地是核心枢纽。哈德逊研究所测算,在台海冲突情境下,中国若攻击美军及其盟友的机场,所需弹药量可能比美军反制所需的少25%—88%。这种不对称性源于中国空军基地的分散性和抗打击能力,例如,中国在东北、西北等地修建了大量山体洞库,战机可隐蔽储存,即使部分跑道被毁,仍能通过冗余设施快速恢复战力。
美军则面临两难,其“敏捷作战部署”(ACE)理念依赖临时机场和快速疏散,但这些设施抗打击能力薄弱,一旦遭遇导弹或无人机饱和攻击,可能迅速瘫痪。报告甚至建议,美军应“少买一架B-21轰炸机,将资金转用于修建百座超级机堡”。
但是美军内部对是否大规模加固基地存在分歧,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曾认为,现代精确制导武器可轻易摧毁混凝土掩体,“加固意义有限”。但哈德逊研究所反驳称,正因为战机昂贵且脆弱,才更需强化防护,“否则等于将黄金摆在导弹的瞄准镜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止步于被动防御。其综合运用伪装、机动部署和电子干扰等手段,使机场体系更难被锁定。相比之下,美军在关岛等关键基地的集中化布局,反而可能成为靶标。
美军曝光解放军的“混凝土防线”,激起“混凝土竞赛”的背后,实则暴露了美军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焦虑。美军现在很矛盾,既要维持技术优势,又难以承受体系性消耗。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持续深化,美国内部同样出现了矛盾的一幕,美国政客仍在高调宣扬对华强硬,美军高层却频频释放避战信号。
近日,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签署内部文件,将中国称为”步步紧逼的生存威胁”。
但新任参联会主席马克·凯恩表示,美军当前存在系统性挑战,必须尽可能避免冲突。
美军在阿富汗、伊拉克等战场积累的教训表明,与实力相当的对手爆发直接冲突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五角大楼2022年《中国军力报告》显示,解放军现有舰艇数量已超过美军,东风系列导弹的突防能力更令美国反导系统形同虚设。
最重要的是,美军在台海地区的常规力量优势正在消解,兰德公司模拟推演显示,2027年台海冲突场景中,美军干预成功率不足30%。其二,中国战略打击体系日臻成熟。2022年解放军试射”东风-41″洲际导弹,其10马赫的末端速度和多弹头分导技术,使现有反导系统拦截概率低于15%。
就在凯恩上任前夕,美军高级军官代表团专程飞赴上海,与解放军举行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会议。官方通报中”平等、尊重、坦诚、建设性”四个关键词意味深长。
这是美方首次在军事层面对中国采取对等姿态。此次美方主动赴华磋商,且接受”坦诚”讨论南海、台海等敏感议题。
虽然双方在美军抵近侦察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但”建设性”的定性表明,两军已建立起常态化的风险管控渠道。
其实,对于中美关系,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而且中国要对付美国,其实完全不用上升到军事层面,仅是拧紧稀土出口的阀门,就足以让美国军工界和美国政府陷入慌乱。
如今,美国应该很清楚,现代高科技产业体系离开了中国的稀土供应,是寸步难行的。
目前全球约90%的稀土供应和精炼加工都集中在中国手中,这种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使得中国在关键时刻能够打出精准的反制牌。
美军的战机离不开中国的稀土,美国国防部动用的战略储备仅能维持18个月的基本需求,不光是现役战机,就连特朗普刚官宣的六代机F-47都要宣告“流产”。
没有战机,美国拿什么维持空中优势?
而在民用高科技领域,特斯拉的永磁电机、苹果的振动马达、医疗设备的磁共振成像系统,都深度依赖稀土材料。另外,半导体产业也同样需要稀土。可以说,如果没有稀土,美国社会能不能正常运转都是个问题。
我国防部明确表示过,美国把中国当做威胁,是严重的战略误判。
如果美国无法停止单边霸凌,最终将会亡于自己的梦魇。